‘烘’,是一个动词,也是一种区别于‘烧’和‘烤’的烹饪手法。
‘烘’字的考究,在于掌勺人对于温度、火候的严格把控。通过小火控制,让食物慢慢变熟,并变成厨师想要的形态——是‘烘’的要诀。
在老泸菜里面,有一道菜,就是以‘烘’命名,以‘烘’取胜。这道菜,将‘烘’的境界,体现得淋漓尽致,至今已经有上百年历史。
这道地地道道的泸州菜肴,它的名字,叫“泸州烘蛋”。
在老泸菜里面,‘泸州烘蛋’,与‘泸州附骨鸡’、‘泸州煮鸡’齐名;据说,这三道菜,在泸州都曾风靡一时;曾是大家认可度最高的三道,敢以‘泸州’直接命名的本帮菜肴。
‘泸州煮鸡’和‘泸州附骨鸡’,到今天,大部分人都只闻其名,难见其颜。
而‘泸州烘蛋’,现在在泸州,也只有极个别的餐厅,还有厨师会做;但就算有会的师傅,也不愿意推这道菜,因为制作它,既麻烦又不讨喜。
所以,现在还愿意做这道菜的厨师,大多数都已经上了年纪。
在江阳区和丰场老街,一家名叫‘顺超饭店’的老馆子里,还有会这道菜的民间师傅。王木木在这里,再次尝到了这一道传统老菜肴。
五粒土鸡蛋,在罗师傅的手中:从打碎蛋壳,到变身为“泸州烘蛋”成品,大约需要30多分钟;其中,‘烘’这道工序,需要反复做多次,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。
“这道菜,不上菜谱;要吃,需要预定。如果是中午来的话,预定都没办法做。”罗师傅说:“主要是我这里中午根本搞不赢,做这道菜太麻烦了,做它的时间,够我炒好几个菜了。”
两盘泸州烘蛋,都是块状:一种,穿了糖衣;一种没有。
1.没有穿糖衣的泸州烘蛋
这个风格的泸州烘蛋,就是我们口中的传统做法,是吃过这道菜的朋友都见过的。
搅拌后的蛋液,倒入锅中‘烘’的时候,需要时刻观察,然后根据蛋液的色泽和形状变化,对温度进行相应的调整,反复多次后,把‘烘’好的蛋,包成一大块,出锅切成均等的小块,再下油锅炸制。
做好后的烘蛋,色泽金黄,外形是肉眼可见的饱满;必须块块如此。
入口后,有一丝煎蛋那种干香和油香味,然后是一种蓬松的柔软。
如果没有吃过这道菜的朋友,有机会的时候,可以尝试一下。
2. 穿了糖衣的泸州烘蛋
这一种风格的泸州烘蛋,见过的朋友,则只有少数。王木木自己也是第一次吃。
白糖入锅,熬制到可以拉丝的粘稠状态之后,倒入已经备好的烘蛋,迅速均匀翻锅;待冷却之后,烘蛋的表面会有一层厚厚的‘霜’。这‘霜’,就是我们说的糖衣。
凝固后的糖衣,咬下去,有一种轻微的脆感;被包裹在里面的烘蛋,则带着些许松软;之后,是很浓郁的甜和油香。
这个味道,比较小众,适合喜欢吃甜味并且想尝试的朋友。对于不喜甜的朋友,不要单独点这个。
每个地方,每道名菜的崛起、发展和没落,都有一定时代背景在里面。
也许,今天的我们,吃了‘泸州烘蛋’之后,会觉得它的味道不过如此;但是在老泸菜里面,‘泸州烘蛋’,显然有一个属于它的‘高光时期’。
以前,被誉为泸州餐饮人的‘黄埔军校’,中餐界天花板般的存在——泸州餐厅,曾将这一道菜,推向别的菜肴不可企及的高度——将它的名字,镌刻在“泸菜”名菜的顶端,并赋予了它一定的想象空间。
可惜的是,即便经历了百年时光,这道曾经的泸州本帮菜肴,也没能担起引领发扬泸菜的重担;反倒在新派泸菜的改良中,渐渐没落。
由于做工复杂,出菜速度慢,比较费厨师,又卖不出好价位…等因素;‘泸州烘蛋’现在在泸菜里,最多算是挂了个‘空名’,已经处于被淘汰的边缘,感觉快要退出各大餐厅的菜谱了。
你们,吃过泸州烘蛋吗?吃过的朋友,你们还能记得起它的味道吗?
文字|王木木 图片|王木木